- 相關推薦
2008年中考現(xiàn)代文復習專題六:議論性作品閱讀(續(xù)二)
中考熱身訓練㈤
無 題
①躬行踐履,意即親自實行、親自去做,體現(xiàn)了重視實踐、深入實踐的精神。
②道德修養(yǎng)與社會實踐密切相聯(lián)。一個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即在與別人、與集體發(fā)生的各種關系中,才較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同樣,克服不道德的思想和行為,也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實現(xiàn)。因此,“躬行踐履”無疑是人們完善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方式。
③蘇軾在《石鐘山記》一文中,記敘了他深入實地考察,揭開了石鐘山得名之謎的故事,蘇軾躬行踐履之舉,被后世傳為佳話。
④鄱陽湖口有座石鐘山,下臨深潭。關于石鐘山得名的由來,眾說不一,但都不能令人信服。為了弄清這個問題,一天晚間,蘇軾和兒子蘇邁乘坐小船來到石鐘山的絕壁下面,只聽水上不停地發(fā)出噌吰的聲音。蘇軾仔細觀察,原來山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微波流入,沖蕩撞擊,便形成這種聲音,又發(fā)現(xiàn)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中心,它的中間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風浪吞吐,發(fā)出款坎鏜嗒的聲音,與剛才噌吰的聲音互相應和,如同歌鐘演奏一樣。至此,蘇軾探求到了石鐘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⑤躬行踐履,是一個人有所作為、成就事業(yè)的必由之路。李冰父子如果不是沿峨江兩岸實地考察,弄清水情和地勢等情況,就不能帶領當?shù)厝嗣窠ǔ纱笮退こ獭冀。畢升如果不是長期從事印刷勞動,并反復試驗、摸索,就不能發(fā)明活字印刷術。司馬遷如果不是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訪賢搜史,了解遺聞軼事,就寫不出《史記》。白居易如果不親自和百姓接觸,熟悉人民的生活,就寫不出《賣炭翁》等反映民間疾苦的詩篇。詹天佑如果不親臨工地現(xiàn)場,反復勘測,與筑路員工并肩奮戰(zhàn),就不能建成工程艱巨的京張鐵路……
⑥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建,中華文明的高度發(fā)展,是與中國人民重視實踐、深入實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分不開的,先人們躬行踐履的好作風,今天我們應該很好地繼承和發(fā)揚。
⑦實踐是認識的源泉,人的認識是從實踐中獲得的。脫離了實踐的認識,是空洞的、無用的;再好的理論如果不與實踐相結合,也是毫無意義的。因此,背離了躬行踐履的道路,就談不上事業(yè)的成功。
⑧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即僅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終究是淺薄的,要真正精通學問,必須親自去參加實踐。
知識智囊比喻論證,在議論文中,比喻可以使論點講得更易懂、更風趣、更容易獲得讀者的認同。道理論證,所運用的道理必須是經(jīng)過實踐檢驗,其正確性已為人們所公認的。它包括名人名言、古詩文名句,反映科學規(guī)律的俗話、諺語、警句等。由于引用的這些論據(jù)是世人公認的思維成果,能夠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已為無數(shù)事實所證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說服力。
【中考現(xiàn)代文復習專題六:議論性作品閱讀續(xù)二】相關文章:
現(xiàn)代文閱讀專題復習教案一04-25
中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專題p04-30
中考現(xiàn)代文文學類作品復習教案04-25
中考記敘文閱讀專題復習教案05-01
2010年高考復習備考文學作品類閱讀專題六(教案)04-25
2010屆中考語文名著閱讀專題復習04-30
中考專題英語復習04-26
中考語文總復習專題復習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