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你的獨立思考力決定你的競爭力的散文
每次開會的時候,領導在宣布散會之前,總會問問大家還有沒有要問的問題或者是有什么建議,大多數時候臺下都是一片沉默,提問者寥寥。
是大家真的沒有自己的想法嗎?不是,等會議結束之后,總有些人在私底下嘀咕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或者是關于這個問題還有其它看法等等。
那為什么臺上不說呢,這就涉及到表達問題。大多時候不是他們不想在臺上說,而是不知道該怎么去表達,究其原因,其實是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日本博士狩野未希在日本的很多孩子中也發(fā)現了這個問題,她在大學教授“徹底思考能力”時,深深感覺到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徹底思考”的教學成果卓著,而這正是亞洲孩子所欠缺的。
于是,她寫了這本《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精英們都在學的自我意見建立法》,用6堂課的形式,從日本人和歐美人的思維習慣不同入手,用老師和學生對話這樣通俗易懂的方式,一步步循序漸進地教大家如何去訓練“獨立思考能力”。
照例先用十句話來概括這本書主要內容:
1.意見不等于“態(tài)度”
2.批判性思維就是不輕易接受別人的“結論”
3.解決問題前,需要明確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問題”
4.學會提問,基本上離解決問題就不遠了
5.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問題,你就更會思考
6.沙盤推演,搞清楚行動和結果的關聯
7.真正與他人交換意見,而不是“聽從建議”
8.要善于提前發(fā)現問題
9.思維跟聰明不聰明無關,它是一種“習慣力”
10.這是一本跟哈佛無關的書
看到最后才發(fā)現,這本書真的跟哈佛一毛錢關系都沒有,只是作者根據哈佛大學提倡的自我意見建立法則和批判性思考作為方向寫就的,有標題黨的嫌疑。但不得不說,書中關于獨立思考能力的觀點還是值得學習的。
全書分為六個篇章,分別對應六堂課:
1.為自己的意見找到相應的根據
2.區(qū)分事實和意見提出好問題
3.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增加觀點
4.預測未來決定現在要采取行動
5.牢牢掌握交換意見的規(guī)則
6.把批評和反駁都當作自己的想法推敲意見。
關于怎樣提出“好問題”,書中詳細列舉了12項原則:
1.何時、何地、誰、做了什么、怎么做?
2.為了什么目的?為什么這么有把握?
3.對信息提問
4.探究必要性
5.探究數據是否正確、妥當
6.檢驗模糊用詞
7.引用相似但不同的例子
8.確認事物的兩面性
9.詢問契機、起因
10.探究為什么是“現在”
11.詢問長期性發(fā)展
12.以采訪者的姿態(tài)追問背景
其中,在如何建立自己的獨立意見部分,作者通過模擬情景對話,引導出三個步驟:
1.確認自己對“一件事”理解的程度
2.掌握自己對“一件事”不能理解的是什么,通過查找數據來解決“不理解的部分”
3.持有自己的意見
全書整體結構清晰,作者將知識系統(tǒng)化、立體化,簡單易懂,讀者只要按步驟操作基本都能掌握。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所謂思考的過程,不過是提問和問答!
看完這本書,我也在反思我們在教育孩子上是不是有欠缺,多少年來,從我們做孩子起就一直被教導要做個聽話的乖孩子,在家要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凡事不要多問,大人讓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可忤逆,不可提出反對意見,否則就是不聽話的壞孩子。
多年后,當我們自己也為人父為人母之后,在教育孩子上卻發(fā)現自己也在重復著父母當年的老路,雖然我們受教育程度比父母要高,看的育兒書籍比父母要多,但我們或多或少地沿襲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模式:教孩子做個乖巧聽話的孩子。
可是這樣教導出來的乖孩子會不會喪失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我們限制了孩子提問,限制了孩子表達的機會,其實也就是限制了孩子思考。
沒有訓練過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的孩子走上社會以后該如何與人相處,該如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脫穎而出,值得每一個為人師為人父母者深思。
【你的獨立思考力決定你的競爭力的散文】相關文章:
你的成功你決定04-26
你的成功你決定04-26
你來了散文05-02
念你散文04-27
你說的散文04-27
你給的信散文04-27
你是你,你的悲傷無人能懂散文04-30
不愿你老去的散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