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利用本土資源拓展幼兒學習空間論文
挖掘本土資源,因地制宜地實施幼兒園教育,力求“低成本、高質量”的教學活動,是目前“新課程向多元化、本土化發(fā)展”對教師的要求;更是促進孩子個性化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求。從幼兒園實際出發(fā)、從孩子出發(fā),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自然”資源、涉取適當的“節(jié)日”資源、引領孩子利用“自然情景”、豐富幼兒的“區(qū)域”資源、 捕捉有益的“游戲”資源,依托主題活動,讓本土資源與課程有機整合,能拓展孩子的學習空間,為孩子提供適宜的、多樣化的活動平臺,從而更好地促進孩子的有效學習和健康發(fā)展。
隨著幼兒園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課程多元化、本土化發(fā)展已越來越明顯,“日益重視園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利用”已成了目前新課改的主要趨勢。特別是新《綱要》的頒布與實施,更為幼兒園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新課程觀,更注重幼兒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幼兒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注重幼兒在不同發(fā)展水平上的提高。而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幼兒終生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教師不僅要使用教材,更需要廣泛地生成更多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資源,力求“低成本、高質量”的教學活動。
針對目前新課程實施現狀分析,我們看到由于師資素質、辦園條件等各種原因,各幼兒園在使用課程中,還存在著較多問題:有些課程內容與幼兒園的實際(尤其是農村幼兒園)不相適應;經費緊缺、教學設備差,導致教師為幼兒提供的操作材料就相對較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兒園幼兒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日常的教學活動,教師說教、灌輸現象嚴重,這樣并不利于孩子的發(fā)展。教育家瑞吉歐就曾提出:教育應該開發(fā)和利用幼兒感興趣的、想要研究的事物和問題,并將之擴展為幼兒的教育內容!毒V要》也指出:城鄉(xiāng)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地實施教育,充分利用自然環(huán)境、社區(qū)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學習的空間和平臺,共同為幼兒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本土資源”的挖掘與利用,正好為彌補和緩解新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不足提供了有效平臺。豐富的本土資源正是幼兒園教育很好的補充材料。開發(fā)本土資源實施教育活動能有效促進幼兒園教育向生活回歸,能開闊孩子們的眼界,豐富孩子們的經驗;從而也拓展幼兒園課程的內容,使幼兒更加關心社會、了解家鄉(xiāng),并在了解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得以自然而然、輕松愉快地融入社會,從中體驗并形成對家鄉(xiāng)的良好情感。
我們的家鄉(xiāng)地處長三角地區(qū),蘊涵著許多豐富的民俗資源、旅游資源、地方資源、特產資源、人物資源。該如何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有利于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本土資源,應用于幼兒園教育教學中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進行了這樣的嘗試。
一、選擇貼近生活的“自然”資源,拓展主題教學內容
選擇教學內容必須以幼兒生活實踐為基礎,本土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也不例外,必須從孩子實際出發(fā),以孩子為主體,讓孩子獲得發(fā)展為目標。作為教師應該在關注幼兒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從大自然、從家鄉(xiāng)的鄉(xiāng)土特色中,挑選一些課程資源,來拓展主題活動內容,充分體現本土資源利用的興趣性和生活性。
在《秋天》這一主題活動中:教師結合建構式教材為大班的孩子在“秋天的果實”活動中加入家鄉(xiāng)特色的果實——銀杏、栝樓、板栗;在“樹葉變變變”活動中,巧妙地插入美麗的銀杏葉貼畫、印畫;在蔬菜造型中增加了家鄉(xiāng)的雪藕。并專門設計了“農家樂”活動,讓孩子在玩稻草、玩麥稈、玩泥巴中發(fā)現生活的樂趣,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并提高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所有這些活動都是以孩子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依托建構式主題活動教材,有機融入本土自然資源開發(fā)設計的,內容既是孩子們所熟悉的,又是孩子們身邊就擁有的教學內容。因此,孩子們學起來就比較直接、具體、形象,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實踐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孩子們的發(fā)展需要隨時調整、生成主題內容。健康活動《推小車》,也是教師利用當地資源:竹子和生活廢舊物品鐵罐,充分運用家長資源,共同制作親子“教玩具”——小推車,而生成的活動。由于孩子參與了、家長參與了,孩子的興趣頗高,小推車的利用率也高,充分發(fā)展了孩子身體的協調能力。
二、涉取適當的“節(jié)日”資源,充實課程內容
通過“節(jié)日”讓幼兒對本土文化進行了解,在學習中了解家鄉(xiāng)的文化,看到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能激發(fā)幼兒愛家鄉(xiāng)的情感。近年來,隨著長興的不斷發(fā)展,梅花節(jié)、櫻桃節(jié)、采桃節(jié)、楊梅節(jié)、茶文化節(jié)……一個個都紛呈亮相。在此期間,教師就可以有選擇性、有針對性,以節(jié)日為載體,設計一些教學內容,并將這些內容有機調整、充實到課程中,讓孩子在節(jié)日的氛圍中感知、體驗本土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充分體驗節(jié)日的熱鬧氛圍,共同分享收獲的快樂。如林城的梅花節(jié)、和平的采桃節(jié)等。當然,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遵循本土資源開發(fā)的“可行性”和“教育性”原則,不能脫離幼兒實際發(fā)展水平、遠離當地的地方特色,死板地照搬,而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挖掘有教育價值、有助于幼兒發(fā)展、有意義的節(jié)日活動。
三、引領孩子利用“自然情景”,拓寬幼兒活動空間
讓教育回歸真實的生活,讓幼兒園回歸大自然的環(huán)境,是《綱要》對教師提出的要求,也符合新課程觀提出的教師要倡導“低成本、高質量”的教育。活的教學不在于呆板的課堂教學幾十分鐘,而在于生機盎然的大自然,大自然才是孩子們探索的寶庫。例如:在認識“色彩斑斕”活動中,教師就打破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走出“課堂”,帶孩子去廣闊的大自然,開展教育活動,當孩子們一個個歡呼雀躍,興奮地發(fā)現:“黃黃的油菜花開了!”“蠶豆花有三種顏色,白的、黑的紫的,真漂亮”、“馬蘭花,白白的”……在這樣的感受的基礎上,教師適宜抓住教育契機,豐富詞匯,引導孩子說自己的發(fā)現,孩子就會覺的有趣、感興趣;他們就象快樂的小天使,甚至有的孩子還會自發(fā)地把自己最喜歡的花畫下來,盡管他們筆下的花千奇百怪,這才是他們真實情感的表達。
四、充實幼兒“學習”資源,豐富幼兒的區(qū)域活動
區(qū)角是集體活動、個體需要的有益補充;它與集體教學不同,區(qū)角活動中幼兒的選擇性更大,幼兒的主動性更受尊重,區(qū)角活動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對幼兒的發(fā)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挖掘本土資源,豐富區(qū)角活動的操作材料,創(chuàng)設多樣化有教育價值的區(qū)角,有助于孩子在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身體、情感、認知及社會性等各方面的發(fā)展。
1.數學角:針對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邏輯性、概括性強的特點,利用數學角輔助幼兒學習數學,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數、量、形、空間關系,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非常重要。
利用豐富的自然物與日常生活中的廢舊物品能為幼兒操作學習制作并提供廉價的教具學具。利用實物玉米、大豆、花生,可讓小班幼兒等按種類、大小、顏色分類、認識1和許多;讓中班幼兒進行數數、一一對應、排序、分類練習;大班幼兒可進行數的組成、加減運算、群數的練習。利用大自然中的石子、果核、松球可讓孩子們進行大小、顏色分類,利用廢舊毛線進行自然測量,用火柴棒進行拼圖……這樣的游戲操作,幼兒既能通過觀察、分析、比較逐漸對數學方面有所了解,同時又發(fā)展了幼兒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創(chuàng)造性。
2.美工角:小麥桿、狗尾草、樹葉、果殼、石子、豆類等等在農村都是極易收集、獲取的材料,通過觀察,有意識引導幼兒運用這些材料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能使美工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高粱稈“眼鏡”、地瓜葉柄“耳墜、手鏈”,麥稈“戒指”、“煙袋”,狗尾草編做的“小兔”,還有樹葉、種子粘貼各種小動物等等,這一切無不蘊涵著幼兒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孩子們的一切繪畫活動都可以在這些廢物中得到體現。
如何挖掘本土資源,豐富區(qū)角活動的材料,教師還需要做好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讓幼兒學會共同選擇收集材料。
對幼兒來說,收集廢舊材料是一項有趣的工作,是幼兒自主自愿的工作,在收集的過程中既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也可以提高孩子參與操作的興趣,從而發(fā)掘更多的可利用資源。
第二,充分發(fā)揮家長的力量。
通過群策群力、家園互動的形式,極大地調動了家長的收集熱情,使獲得的資源材料品種繁多,源源不斷,充分體現資源利用的“低成本”性。
第三,注重材料的地篩選和分類。
充裕的材料,能夠極大滿足幼兒自由選擇的需要,能夠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進行挑選、操作;但如何合理收集、存放材料至關重對孩子收集來的材料,教師可以按四大類進行歸類:自然資源(如:蔬菜、豆類、谷類、瓜果、樹木、花草、紙繩等)、生活資源(陶土、泥沙、磚塊等)、廢舊物品資源(易拉罐、雪碧可樂瓶、牛奶盒、鞋盒、餅干桶、廢舊輪胎螺絲等)、邊角料資源(泡沫板、紙板、毛線、碎布、紐扣、過時的裝飾物等),盡可能使材料的取舍呈現“開放性”狀態(tài),以保證幼兒的操作活動順利進行。
第四,教師必須堅持“同種材料多種玩法”的原則,使資源的利用在各個領域得到有效整合。如:大班幼兒用稻草扎出稻草人后,利用各種材料進行裝飾,然后放到表演區(qū)用于稻偶表演。中班幼兒也可以去借用,激發(fā)孩子的參與熱情;也可用稻草編辮子,可以拿到操場上玩“揪尾巴”游戲。讓它們成了幼兒最喜歡的體育器具,激發(fā)了幼兒游戲的興趣。
五、捕捉有益的“游戲”資源,拓展幼兒的游戲天地
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也是孩子們的主導活動!巴诰虮就临Y源、利用廢舊材料,為每個孩子提供豐富的游戲活動材料、創(chuàng)設適宜的游戲環(huán)境,”能讓教師再次拓展思路,改變原有的教育資源觀,感受到其實真的很“富有”。用木料、沙泥、石頭、輪胎等廢舊資源自制一些玩沙池、滑梯、浪船、翹翹板、秋千、攀登架、梅花樁,能為幼兒開展體育游戲活動充實材料、豐富內容。帶孩子們去田間走鄉(xiāng)村里的溝、埂、溪都是孩子們有益的戶外鍛煉,用走田埂練平衡,其效果有時甚至會超過“獨木橋”的功能。還有“踢踺子、跳房子、捉迷藏、丟手娟、切西瓜”等都是孩子們愛不釋手的戶外游戲。當然,教師更不能忽視傳統(tǒng)的民間游戲資源。如“炒黃豆”“挑花線”“抬轎子”“斗公雞”等,不僅能豐富幼兒的自由活動和戶外活動,更重要的是幼兒在游戲中互相交往,能培養(yǎng)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結合作能力。
除此之外,我們的教育也不能忽視教育環(huán)境的價值,更要充分利用、充分挖掘本土資源,為孩子創(chuàng)設適宜學習環(huán)境,營造有效活動氛圍。我們長興,有著豐富的本土資源:竹節(jié)、麥稈、無紡布條、種子、玉米梗、西瓜籽、果殼,都是一些易取的資源,巧妙地將其用于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能讓孩子們在學習中充分體驗“創(chuàng)造美”的樂趣。利用竹節(jié)編制各種造型,掛在教室外的走廊能起到美化、裝飾作用;利用麥稈、無紡布條、種子也可以精心制作一些手工藝作品;還可以運用玉米梗、西瓜籽、果殼粘貼小動物,用橘子皮做菊花,把各種蔬菜、水果進行造型,變成有趣的動物等,并將它們有效地與教學活動有機結合,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在教學實踐中“選好”“用好”本土資源,充分挖掘本土資源蘊涵的教育價值和教育功能,杜絕“拿來主義” 思想,從幼兒園的實際出發(fā),從孩子的興趣入手,以“讓孩子獲得發(fā)展”為根本目的,充分依托主題活動,讓本土資源與課程有機整合,為孩子的有效學習和健康發(fā)展提供適宜的、多樣化的活動平臺。
【如何利用本土資源拓展幼兒學習空間論文】相關文章:
法治與本土資源之間論文05-01
挖掘資源 拓展空間04-30
研究性學習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論文05-02
如何保證遠程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論文05-02
論“本土資源”與法治的矛盾沖突論文05-01
傳統(tǒng)本土資源在幼兒園主題活動的運用論文04-27
開發(fā)本土文化拓展美術教學-河南地方傳統(tǒng)美術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研究04-28
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開展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教育活動04-28
水資源合理利用論文精選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