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科學教案六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jié)點。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 篇1
用實物引起幼兒觀察的興趣:活動前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帶來了柿子、蘋果、彌猴桃、西瓜、橘子、哈密瓜、山楂、火龍果、橙子、冬棗、等等。活動一開始這么多的水果拓展了幼兒的視野,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在這么多的水果中有2種形態(tài):圓圓的、彎彎的。每一個幼兒都對自己的水果感興趣,爭先恐后的介紹自己水果的形狀,“老師,我的蘋果是圓的”“老師,我的也是圓的”在孩子的回答中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在活動中要求孩子用“圓圓的xx”“彎彎的xx”回答,這樣孩子就會說“老師,我這是圓圓的蘋果”“老師,這個是彎彎的香蕉”。在了解的水果的形狀之后,讓孩子說一說還有什么是圓圓的(彎彎的)?孩子就會說“月亮是彎彎的”“太陽是圓圓的”……幼兒語言完整規(guī)范,并激發(fā)了孩子說話的欲望,調動幼兒思維的活躍性。
用圖片幫助幼兒回憶:在問到幼兒:“你還知道哪些水果”的問題時,小班幼兒由于經(jīng)驗少,好多孩子說“我還知道蘋果(香蕉)(橘子)”雖然一再引導說“說別的小朋友沒說過的,看看誰知道的多”,但是孩子們舉手回答的'依舊是眼前的一些常見的水果,只有極個別孩子會說“我還知道草莓、我還知道荔枝”,幼兒吃過的水果雖多但是回憶起來有些難度,眼前的水果實實在在擺在面前而且確實是經(jīng)常見到、吃到的水果,難怪孩子只會回答這些答案。于是,我在網(wǎng)上找了許多的水果圖片,并和幼兒一起看一看、說一說,你認識哪一些,這樣既豐富了幼兒的經(jīng)驗又能調動所有的孩子的思維,引導他們去想“我吃過這種水果,它叫xx”。
讓幼兒大膽用語言描述:小朋友喜歡吃的水果是多種多樣的,在活動過程中有“最喜歡的水果”這一環(huán)節(jié)“你喜歡吃哪種水果?”“為什么?”回答是多樣的,”“我喜歡吃香蕉,因為他吃起來甜甜的”“我喜歡吃蘋果,因為媽媽說蘋果營養(yǎng)好”“我喜歡吃葡萄,因為葡萄酸酸的、甜甜的”“我喜歡吃西瓜,因為西瓜有好多的水”……孩子喜歡的原因是多樣的,我的應答也是不同的“彎彎的香蕉,甜甜的”“紅紅的蘋果最好吃”“大大的西瓜有許多的水份”老師給的回應有多樣性,用肯定的話表揚了孩子的努力,通過描述性回應將幼兒零散的語言進行鏈接。知道回答問題得到老師不一樣的回應,讓孩子的心理得到滿足更加喜歡動腦思考,引起幼兒共鳴,激發(fā)其他幼兒思維的活躍。
不足: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好多小朋友在一開始看到有這么多的水果,都伸手去摸,還有幾個手也沒洗就悄悄的自己吃了起來。如果在開始的時候就告訴小朋友活動結束我們會一起品嘗水果,這樣幼兒可能會注意力集中點。
科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發(fā)現(xiàn)植物角花草的身子都探向窗外這一現(xiàn)象后,先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對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然后通過查閱資料,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最后通過實地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排除明顯不合理的猜想后,從中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科學的問題,準備進一步的研究。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jīng)在以前的科學課和語文課等的學習中知道植物生長需要陽光和水進行光合作用,知道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的作用,知道莖有運送養(yǎng)分和水分的作用,知道肥料也是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知道風、雨、蟲害等多種因素都會對植物產(chǎn)生影響。六年級的學生會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資料。學生具有一定的對某一現(xiàn)象的原因、條件、結果進行猜想的能力。沒有借助資料進行更全面的猜想,提出一個科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不足。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對現(xiàn)象的原因、條件、過程和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
能借助資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會從眾多的問題中選出科學問題。
過程與方法
能通過查閱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樂于接受他人的觀點,學會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學習。
教學重點
1、借助他人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權威。
2、通過各種方法選出科學問題。
教學難點
選出科學問題。
教具準備
幾盆身子傾斜的花草,資料卡,圖片,關于植物的書籍,聯(lián)網(wǎng)電腦,準備好的資料文件夾。
教學過程
一、 觀察與提問
在每組桌子上放置一盆傾斜的鳳仙花,斜向南方。
師:不知道什么時候,窗臺邊上的鳳仙花,都悄悄的把頭探向了窗外。它們傾斜著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種力量所吸引。有標記的這里向著南方。你們能找到答案嗎?
學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學生回答。
師: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現(xiàn)象?比如路邊的哪棵樹、盆景、向日葵(教師出示照片)。對于這些現(xiàn)象,我們有哪些認識和疑惑?請同學們交流。
二、 猜想與假設
師:誰有這么大的魅力,讓花草為之傾倒?請同學對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
學生討論后交流。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師: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們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學家的研究、學者的報告,書上的資料等。(請同學們打開電腦,從老師的資料庫中查閱相關資料。)請同學們查閱資料,并把可能成立的原因記錄下來,有利于交流。
學生交流資料內容。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三、 分析與總結
師:哈哈,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
學生迷茫。
師: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種猜想,對于明顯不符合實際的猜想,我們應及時排除,以確保更具有價值的假設能得以研究。這樣獲得的問題,才更可能是一個科學問題。(板書《植物角里的科學問題》)
師:哪個假設最不可能成立呢 ?說說理由。
請同學說出判斷的方法和結果。
比如,“不可能是風刮斜的。因為這幾天沒有大風;另外,窗戶晚上還關著,沒有北風吹過來。”我們可以通過報紙查天氣預報,還可以實地觀察。
記錄學生最后留下的科學問題。
師:我們不能對所有的猜想都進行探究,因為時間、能力、條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辦呢?我們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來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時又要對這些猜想進行選擇,可以用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選出科學的問題后,再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四、 計劃與組織
如果時間充足,詳細進行這個環(huán)節(jié)。否則,布置成作業(yè)。
師:你準備研究哪個問題呢?研究第一個問題的同學請舉手,你們可以坐在一起,第二個問題的同學坐一組,F(xiàn)在就可以分組了。
師: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怎么進行實驗呢?請同學們討論你們所選問題的實驗思路。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交流。重點是思路的調整和肯定,材料的準備。
師:根據(jù)同學們的實驗思路,我們可以在這節(jié)課后準備好我們的實驗材料。為下節(jié)課的實驗做好準備。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在故事情境中,感知梯形的特征。
2、通過找一找、比一比、玩一玩,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課件《圖形王國的故事》。
2、蜘蛛拼圖操作材料若干。
3、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的彩色手工紙若干。
4.紙板裁割成的圖形若干。
活動過程
一、在故事情境中引出梯形,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
1、講述故事《圖形王國的`故事》。
2、關鍵提問:
(1)咦?這里少了誰?
(引導幼兒快速觀察,在眾多的圖形中發(fā)現(xiàn)少了什么形狀,并鼓勵他們大膽表述。)
(2)梯形弟弟在干什么?
(要求幼兒觀察畫面,嘗試通過人物的動作、表情描述畫面,引入“捉迷藏”的尋找游戲。)
(3)如果你們遇到梯形弟弟,會對他說什么?
(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大膽表達,在勸說“梯形”的過程中,換位思考,感受家人關愛、牽掛孩子的情感。)
二、在找找、玩玩中,加強感知,進一步掌握梯形的主要特征
1、第一次尋找比較,感知梯形的主要特征。
關鍵提問:
(1)請出一個三角形和梯形比一比,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教師出示九宮格,讓幼兒在眾多的三角形中指認梯形,說說三角形與梯形的不同,初步感知梯形“有四條邊、四個角”的特征。)
(2)正方形、長方形為什么不能稱梯形呢?
(教師出示不服氣的正方形、長方形,鼓勵幼兒觀察正方形、長方形和梯形的區(qū)別,嘗試描述區(qū)別,感受梯形“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特征,說服不服氣的形狀們。)
2、第二次尋找比較,鞏固對梯形主要特征的認識。
關鍵提問:
這些梯形長得一樣嗎?哪里不一樣?
(出示九宮格,幼兒在眾多形狀中指認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不等腰梯形,嘗試描述不同梯形的特征,結合生活經(jīng)驗,展開想象,說說這些梯形像什么,通過對對邊形態(tài)的感知,鞏固梯形“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特征。)
3、蜘蛛拼圖游戲,經(jīng)驗運用。
關鍵提問:
(1)這一次梯形躲到哪去了?
(出示蜘蛛拼圖,提出操作要求。開始幼兒可能會遇到很多相似梯形的干擾,可以引導幼兒嘗試轉動蜘蛛網(wǎng),調整觀察角度,根據(jù)梯形的特征,比一比,找出梯形。)
(2)看一看,這些都是梯形嗎?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梯形的。
(在集體驗證中,幼兒觀察黑板上的“梯形”,大膽糾錯和辯論,再一次鞏固對梯形特征的認識。)
三、折出梯形,體驗圖形游戲的樂趣
1、示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的彩色手工紙:瞧!這次梯形躲到哪去了?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到它?
(請幼兒再一次自主探索,根據(jù)梯形的主要特征嘗試自我驗證,結合已有經(jīng)驗,動手嘗試折出梯形,送到“梯形”小房子里,體驗圖形游戲的樂趣。)
2、延伸活動:拼圖游戲
瞧,梯形請來了好多兄弟姐妹,我們和這些圖形寶寶一起到圖形王國玩拼圖游戲吧!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穩(wěn)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結構。
過程與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來加固框架結構。
設計、制作一個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結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驗動腦、動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師自己準備:框架結構建筑的圖片或影像。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現(xiàn)示各種框架結構的圖片(可選視頻材料)
二、 研究簡單框架
1、 實踐體會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長方形框架
觀察經(jīng)們受到力的作用時有什么不同?
哪一個容易變形?
可以把長方形框架加固嗎?
2、 根據(jù)要求分組操作,并作好各種形狀的記錄。
主要思考增加斜桿起什么作用?
并說說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點。
三、 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
1、 請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個堅固的方體框架。
2、 制作一個較復雜的結構,應當先畫草圖,計算材料。
3、 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要多少根橫桿?多少根豎桿?多少根斜桿?它們的長短一樣嗎?
4、 每根斜桿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個三角形?
5、 考驗我們的正方體的承受能力。
在我們的正方體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書,它能承載多少本?
四、 小結
板書設計:
制作的原則 做成的形狀
穩(wěn)定
承壓大
用料少
【信息反饋】:
《做框架》是一堂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課。在學生動手實踐之前,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和四邊形的不穩(wěn)定性。懂得增加斜桿能加固立方體框架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為此我花了一定的時間找了些資料做了點課件,想讓課盡量生動些。
原來打算以課件的形式出示艾菲爾鐵塔,并講解相關的知識之后,用課件演示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原理:因為三個邊相互起到了一個“推”和“拉”的作用:四邊形在中間加上斜杠之后也就變成了三角形,從而和三角形一樣有了穩(wěn)定性。然后安排了一個加固立方體比賽的環(huán)節(jié)。執(zhí)教時,我就改為以故事形式導入,從巴黎鐵塔的設計師埃菲爾因為設計這座鐵塔遭遇當時工地附近居民的起訴,設置懸念,激起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探究。充分借助課本插圖,讓學生認識什么是框架結構,框架結構有哪些優(yōu)點,構成框架結構大多是什么形狀,最基本的形狀又是什么,接著讓學生研究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怎樣加固長方形框架,在討論斜桿起到什么作用時,將課件演示轉化為兩個學生上講臺演示,最后讓學生做加固正方體框架比賽?梢哉f整堂課的條理還是清楚明了的,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到兩個實驗中,而且在做實驗時都有具體要求,提出相應問題,讓學生邊做實驗邊思考。這些是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在聽取了其他老師的講評后,我才意識到這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首先是導入后讓學生看課本插圖不能馬上告訴學生這些建筑物是框架結構,應該讓學生找建筑物的共同點,讓學生自己來認識框架結構。接著又馬上讓學生說框架結構的優(yōu)點,這個環(huán)節(jié)課本上是放在兩個實驗之后,我擅自將教材做了處理,以為會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做三角形穩(wěn)定性研究實驗時,讓學生解釋原因,當學生表達不夠清楚,我就立刻接過話題,替學生表達,急于在黑板上畫三角形用力學原理分析,這樣做違背新課程理念。然后學生在討論增加的斜桿起到什么作用時,由于學生沒有把四邊形框架擺平,致使學生認為增加一根作用不明顯,應加兩根。這一難點由于我處理不當沒有突破。這節(jié)課時間上的安排也欠妥當,在做加固立方體框架比賽實驗時,離下課還有8分鐘,正常情況下,最慢的小組實驗時間也要8分鐘。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能夠用實驗探究空氣的成分。
2、知道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氧氣和氮氣,此外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氣體。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氣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4、尊重事實,重視證據(jù),能對空氣成分的實驗提出質疑。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是了解空氣的成分。
2、教學難點是掌握往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的實驗操作技能。
教學準備:
三只相同的蠟燭、去底的塑料瓶、水槽、紅水、火柴、冰、水盆、筷子、膠帶等。
《3、空氣中有什么》學案:
一、我看書:看實驗圖示,讀實驗說明。
二、我思考:思考書中提出的問題。
三、我能做:
1、上網(wǎng)查找資料:空氣有哪些物質組成的?
2、上網(wǎng)查找資料: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質?
3、帶一杯冰或一礦泉水瓶冰,用毛巾包好,用保鮮袋扎緊。
4、請家長幫忙,找一礦泉水瓶的石灰水。
5、每組帶一個打火機,上課用。注意安全,不能隨意點火玩。
四、我總結:通過探究性學習,我知道了:
五、我提問:我經(jīng)過思考,還不懂的問題有: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認識空氣的成分。
教學分目標:
1、能夠用實驗探究空氣的成分。
2、知道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氧氣和氮氣。
3、尊重事實,重視證據(jù),能對空氣成分的實驗提出質疑。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演示實驗1:哪只蠟燭最先熄滅?哪只燃燒得最久?
。1)展示三只點燃的蠟燭,按圖所示。
。2)猜一猜:這三只蠟燭中,哪只蠟燭最先熄滅?哪只燃燒得最久?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3)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中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
。4)學生討論:實驗中有什么現(xiàn)象產(chǎn)生?
2、蠟燭罩小杯的熄滅快,罩大杯的熄滅慢,不罩杯的不熄滅,你能解釋這些現(xiàn)象?我們今天就研究這些問題。
二、研究空氣的'成分
1、實驗2:燃燒要消耗一部分空氣。
(1)師:為了弄清蠟燭罩小杯的熄滅快,罩大杯的熄滅慢,不罩杯的不熄滅的原因,我們做個實驗。
(2)學生實驗:學生分組按要求做實驗,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見書9頁)(瓶內水上升)
。3)學生小組討論總結: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瓶內水上升,因為瓶子內的空間原先被空氣占據(jù)著,蠟燭燃燒時燃燒了一部分空氣,就空出了一部分空間,這時由于大氣壓力的作用,水就占據(jù)了這部分空間。)
。4)匯報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匯報討論研究的結果。
。5)師:這種水上升的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燃燒時燃燒了瓶內的一部分空氣,這部分空氣支持燃燒。)
(6)小結:也就是說,空氣中有一部分氣體是支持燃燒的。
2、實驗3:剩下的空氣不能支持燃燒.
。1)想一想:飲料瓶中剩下的空氣還能不能支持燃燒呢?
。2)學生實驗:我們繼續(xù)分組實驗,按要求做實驗(見書10頁),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3)學生小組討論總結: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火柴熄滅了,不再燃燒了。)
。4)匯報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匯報討論研究的結果。
(5)學生小組討論總結:火柴不能繼續(xù)燃燒,種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剩下的空氣不能支持燃燒)
(6)匯報討論研究的結果。
。7)小結:剩下的這部分空氣不能支持燃燒,也就是說,空氣中有一部分氣體是不支持燃燒的。
3、分組討論探討:根據(jù)以上的研究,我們現(xiàn)在可以初步確定:空氣中至少含有幾種氣體?他們各有什么性質?(空氣中至少有兩種氣體,一種支持燃燒,一種不支持燃燒。)
4、匯報交流探討結果。
5、小結: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可以初步確定:空氣中至少有兩種氣體,一種氣體是支持燃燒的,另一種氣體是不支持燃燒的。
6、那空氣中除了有這兩種氣體之外,還有沒有其它氣體呢?猜一猜,你是怎么知道的?
7、閱讀資料:空氣的組成。(見書10頁)
8、匯報:通過閱讀,我們知道:
。1)空氣由多種氣體混合而成的,由哪些氣體組成呢?
板書:
氧氣21%支持燃燒
氮氣78%
二氧化碳水蒸氣……1%不支持燃燒
。2)你知道支持燃燒的氣體是什么氣體?
(3)不支持燃燒的氣體可能是哪些氣體?
9、實驗4:證明空氣中有少量的水蒸氣。
(1)想一想:空氣中有少量的水蒸氣,你有什么辦法證明水蒸氣存在呢?
(1)學生觀察實驗:觀察學生各自帶來的冰凍礦泉水瓶,放置空氣中,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產(chǎn)生?
(2)學生小組討論總結:有什么現(xiàn)象產(chǎn)生?(瓶壁外有小水珠出現(xiàn))
。3)匯報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匯報討論研究的結果。
。4)討論:瓶子外壁出現(xiàn)小水珠的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5)匯報交流討論結果。(由于空氣遇冷,空氣中的水蒸氣就會凝結成小水珠,附著在瓶外壁,說明了空氣中存在水蒸氣。)
(6)小結:空氣遇冷,空氣中的水蒸氣就會凝結成小水珠,附著在瓶外壁。這個實驗很好地證明了空氣中存在水蒸氣。
(7)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空氣中有水蒸氣?(把餅干放在空氣中,時間久了餅干會變軟)
三、總結:
1、現(xiàn)在,同學們知道三只蠟燭,為什么罩小杯的熄滅快,罩大杯的熄滅慢,不罩杯的不熄滅的原因了吧?
2通過探究性學習,我們對空氣的成分有了具體的認識,說說空氣由哪些成分組成?
3、關于空氣的成分,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可提出來。
四、作業(yè)設計
請同學們上網(wǎng)查資料,了解二氧化碳、氮氣的性質。
板書:3、空氣中有什么
氧氣21%支持燃燒
氮氣78%
二氧化碳水蒸氣……1%不支持燃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認識二氧化碳
教學目標:
1、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氣重,能滅火,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2、掌握制造二氧化碳的方法和往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的實驗操作技能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提問:空氣是由那些氣體組成的?
2、通過上網(wǎng)查資料,你知道氮氣有什么性質?
3、你了解二氧化碳嗎?今天,我們來研究它。
二、認識二氧化碳的性質
1、了解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看書,認識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教師演示實驗1:制取二氧化碳。
(3)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很多,如我們呼出的氣就有含量很高的二氧化碳。
2、實驗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1)這是清石灰水,如果倒入二氧化碳,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猜一猜。
(2)學生分組實驗:向澄清石灰水吹二氧化碳,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3)學生小組討論總結:發(fā)生了什么現(xiàn)象?說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變得怎樣?
(4)匯報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匯報討論研究的結果:發(fā)生了什么現(xiàn)象?說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變得怎樣?
(5)小結: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變渾濁,可用澄清石灰水來檢驗二氧化碳。
3、實驗3:二氧化碳比空氣重,能滅火。
。1)學生猜測:向杯中吹入二氧化碳,階梯狀放置的燃燒著的蠟燭會不會熄滅?是否同時熄滅?
。2)分組實驗,觀察發(fā)生了什么現(xiàn)象?為什么下面的蠟燭先滅?
。3)學生小組討論總結:發(fā)生了什么現(xiàn)象?為什么下面的蠟燭先滅?這個現(xiàn)象說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質?
。4)匯報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匯報討論研究的結果。
。3)小結:二氧化碳比空氣重,不支持燃燒,能滅火。
三、總結:
1、通過探究,我們認識到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質?(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變渾濁,二氧化碳比空氣重,不支持燃燒,能滅火)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證明空氣中有二氧化碳呢?(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變渾濁,可用澄清石灰水來檢驗二氧化碳)
3、通過探究學習這兩節(jié)課,我們知道空氣有哪些成分?你需要空氣中的哪些物質?不需要哪些物質?為什么?
四、作業(yè)設計:
1、上網(wǎng)查資料,進一步認識空氣中各種氣體的性質和作用。
2、預習《4空氣也是生命之源》
板書:
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變渾濁
二氧化碳比空氣重能滅火
科學教案 篇6
一、 教學目標:
1、借助身邊熟悉的事物體會大數(shù),并會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大數(shù)。
2、 通過用科學計數(shù)法表示大數(shù)的學習,讓學生從多種角度感受大數(shù),促使學生重視大數(shù)的現(xiàn)實意義,以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感.
二、教學重點:
正確使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大于10的數(shù)。
教學難點:正確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學計數(shù)法中n與數(shù)位的關系教學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 探索 發(fā)現(xiàn):(大 家?guī)?老師解決下面一個問題:)
20xx年十一黃金周我國外出旅游人數(shù)為178000000人次,人均消費448元,請計算全國十一黃金周期間旅游消 費總額為 元.(誰上黑板寫出你的答案,師點評)
你知道科學記數(shù)法的一般形式嗎? ;(教師點撥)
a、n滿足的.條件是:a: , n: 。 (小組討論解決)
判斷下列數(shù)據(jù)的記數(shù)方法是科學記數(shù)法嗎?(是打、否打)
1、3.5103 ( ); 2、0.5106 ( );
3、30.3108 ( ); 4、10102 ( ). (自主練習,學生講評)
(二)、攻克新知: (一)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下列各數(shù),別忘了同你身邊的人探討啊!
A: 100=10( ) B: 320=3.2100=3.210( )
1000= 10( ) 4050=4.05 =
10000=10( ) 52000= =
如何確定n的值 (本環(huán)節(jié)采取自主解決后,組內討論訂正,然后選代表到黑板板書)
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下列各數(shù)
1、51000000000= 2、3705000= 3、57 2.5= .
(自己練習后教師批改,一組批改一位,然后相互批改) (二) 相信你!能寫出下列各數(shù)據(jù)的原數(shù)
1、天安門廣場面積約是4.4105 平方米,原數(shù): ;
2、北京故宮占地面積約為7.2105平方米,原數(shù): ;
3、某整數(shù)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為a108,整數(shù)位是 位.
(三) 怎樣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 我們身邊的數(shù)據(jù)呢?
1、我們會場有3百人,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為: ;
2、我們學校有2千人,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為: ;
3、13億又該怎樣表示? .
(四)生活中的數(shù)據(jù)我也能用科學計數(shù)法來表示: 1、(1)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占地 面積為170000平方米,藏書約為25000000冊,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以上數(shù)據(jù).
(2)調查本校的人數(shù),如果每人借閱10本書,那么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藏書大約可以供多少所這樣學校的學生借閱?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結果.
2、一個正常人的平均心跳速率約為每分鐘70次,一年大約跳多少次?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這個結果,一個正常人一生心跳次數(shù)能達到1億次嗎?
(先自主解決,再組內交流解決,注意學困生,最后黑板板書,教師點撥)
3、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下列各數(shù):7400000= ,40億= ;
4、寫出下列各數(shù)據(jù)的原數(shù): (1)一天的時間為8.64104秒,原數(shù)為 ; (2)全球每年約有5.771014立方米水轉化為大氣中的水蒸氣 ,原數(shù)是 ;
(五)、合作探究: 1、我國陸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位,約為 959.7萬平方千米,用科學計數(shù)法表示為 平方千米, 又可以表示為 平方米.
2、估測你所在學校的占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我國的陸地面積相當于多少所這樣的學校,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為 .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yè):A組:書中202,1題。203,2題。
B組:書中203問題解決
C組:課外題
六、教學反思:采用多種方法,如口答, 練習,討論交流包括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等,重視學生能否從問題情景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使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及時反饋給教師。根據(jù)反饋情況,給學生以恰當?shù)脑u價和鼓勵,及時進行教學調整,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實用 科學教案簡短07-16
科學教案06-25
科學教案[精選]08-15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5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2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jīng)典)10-15
科學教案(精選)10-22